當前,北方春玉米多處于籽粒建成期至乳熟期,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。近期,華北中北部、東北中南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,京津冀等地遭遇強降雨,部分玉米田土壤水分飽和,局地出現漬澇。據氣象預測,未來10天東北地區大部多降雨,給玉米生產帶來不利影響。應對洪澇影響,北方地區要防澇降漬促恢復,全力落實疏通溝渠、肥水調控、病蟲防控、“一噴多促”等措施,抓好防災減災和田間管理,最大程度減輕玉米災害損失。
(一)疏通溝渠排水降漬。密切關注天氣情況,及早準備排水泵等抗洪澇物資,做好應急保障。提前疏通溝渠,尤其對低洼易澇地塊提早開溝,挖好積水坑,確保田間排水通暢。對已發生積水的地塊,搶排積水、除水降漬,盡量減少植株的浸泡時間,防止因淹水時間過長造成早衰、死苗。
(二)因地制宜追施粒肥。泡水、過水地塊土壤養分淋溶流失,應在雨后視情況追肥補充養分。對未積水地塊,以磷鉀肥為主,少施氮肥防止貪青晚熟;對土壤水分過飽和地塊,在磷鉀肥基礎上,根據缺素情況適當追施速效氮肥;對泡水地塊,排水后迅速足量追肥1—2次,以速效氮肥為主,配合施用磷鉀肥和微肥。
(三)分類管理促進生長。對受澇倒伏田塊,災后及時管理,排水時注意洗苗,及時清除爛葉、黃葉,恢復葉片光合機能。有條件的地區,可開展劃鋤,破除土壤板結,提高透氣性,增強根系活力,促進生長。對倒伏較輕地塊,一般不必采取扶直措施,讓其自然恢復;對根倒莖倒嚴重,特別是匍匐倒地的地塊,注意墊扶,有條件的及時人工扶直,并在根部培土;對莖折地塊,受災較輕的可及時清出折斷植株,受災嚴重的視情況及時青貯。
(四)病蟲防控減輕損失。大雨、漬澇等易造成玉米植株受傷,抗性變弱,應加強玉米病蟲害監測預警,做好應急防治、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,切實減輕病蟲危害損失。針對玉米基腐病、葉斑病、枯萎病等細菌性病害可能重發的情況,及時噴施嘧啶核苷類抗菌素、井岡霉素等藥劑進行防治。針對瘤黑粉病、褐斑病、小斑病、紋枯病等真菌病害,可選用多菌靈、吡唑醚菌酯、戊唑醇等藥劑進行防治。對于草地貪夜蛾、棉鈴蟲等遷飛性害蟲,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、甲維鹽等藥劑進行防治。
(五)一噴多促增加粒重。玉米生長中后期將葉面肥、調節劑、抗逆劑、殺蟲殺菌劑等混合噴施進行“一噴多促”,可實現防病治蟲、促進灌漿、防止早衰、提高產量等多重效應。各地應準確把握技術窗口期,因地制宜開展1次至多次噴施。一般優先選擇無人機統一噴防,過水地塊推薦葉面追施1%—2%尿素或0.2%—0.3%磷酸二氫鉀溶液,配合蕓苔素內酯、氨基酸水溶肥等植物生長調節類藥劑,延緩葉片衰老、促進光合產物積累和運轉,增加粒重。注意作業前依照有關法規提前公告,作業時設立警示牌防止人畜中毒和傷亡事故發生。
用微信“掃一掃”,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,
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