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白斑病是近年來新發突發的玉米葉部病害。該病通常在抽雄吐絲期發病,初期在玉米葉片上出現豌豆大小水漬狀褪綠病斑,隨后病斑逐漸變為白色或灰白色,常被誤認為除草劑藥害斑;后期病斑可連接成片,導致葉片枯萎,整株枯死,進而引起玉米早衰、果穗發育不良,一般產量損失10%—50%,嚴重時可致絕收。近5年來,我國玉米產區白斑病呈現擴散蔓延和加重危害趨勢,2020—2023年主要在南方玉米產區發生,2024—2025年東北地區南部也普遍發生。根據當前發生情況,結合8月份氣象因素,預計今年玉米白斑病總體中等發生,云南和遼寧偏重發生,全國發生面積為1000萬畝;8月中下旬將進入發生為害盛期。
一、當前發生動態
截至8月8日,玉米白斑病在6省80縣陸續查見,其中,云南46個、四川12個、貴州8個、遼寧9個、黑龍江4個、陜西1個;全國發生面積280萬畝,其中,遼寧、云南發生面積分別為200萬畝、75萬畝,廣西、貴州、四川為1—2萬畝,黑龍江、陜西零星發生。云南、遼寧等重發區域一般病株率10%—50%,最高病株率87%—100%;其他發生區域一般病株率小于10%,最高病株率24%。各地發生情況如下。
(一)遼寧。7月中旬以來,白斑病在丹東、大連、鞍山、本溪、遼陽、錦州、營口等地發生,并快速蔓延流行,初步統計全省發生面積在200萬畝左右。其中,遼東南地區發生面積142萬畝,發病田塊病株率15%—100%,重發田塊發病株率達到100%,嚴重病株病斑已經蔓延至“棒三葉”。丹東市寬甸縣發病普遍,重發田塊發病株率達到100%、病情指數64.4;鳳城市重發地塊病株率達100%,病情指數51.56,病葉集中在中下部葉片。鞍山市岫巖縣重發田塊發病株率在50%以上、病情指數14.4,病葉集中在下部葉片。大連市莊河市重發田塊發病株率在80%以上、病情指數30.5,病葉集中在中下部葉片;桓仁縣重發田塊發病株率在100%以上、病情指數28.8。大連市普蘭店區、遼陽市遼陽縣以及營口、錦州等市也已開始發病。
(二)云南。白斑病累計發生面積75萬畝次,防治33萬畝次。主要發生區域集中在滇南、滇西南、滇西及滇東南,特別是普洱、文山、紅河、臨滄、大理、德宏等地降水量比較充足的地區,一般病株率9.7%,最高病株率87%。
(三)貴州。白斑病零星發生,發生區域涉及黔西南、六盤水、黔南、黔東南4市州的8縣區,主要分布在西南部(盤州、興義、興仁)、南部(荔波、三都等)、東南部(丹寨),初步統計全省發生面積1.34萬畝。田間整體病株率處于較低水平,平均病株率3.88%,但盤州市個別田塊最高病株率達70 %,呈現“西南部面積大、病情較重,黔南、黔東南程度輕”的特點。
(四)廣西。白斑病在樂業縣、凌云縣、田陽區、右江區發生1.4萬畝,一般病株率15.9%,最高病株率53.7%。
(五)陜西。漢中市鎮巴縣查見白斑病,病田率15.8%,病株率12%,病葉率8%;發病面積23畝。
(六)黑龍江。雙城、樺川、海林、饒河4個縣區發現白斑病,零星發生。
二、下階段發生趨勢
2020年我國西南邊境玉米產區田間查見玉米白斑病以來,該病害有向北、向東蔓延至西南、華南玉米產區,并跨區傳播至東北玉米主產區的突發暴發態勢,其田間鑒別難、癥狀發展快、防治難度大,已上升為威脅我國西南乃至整個玉米產區的又一重要病害。
目前,玉米白斑病的病原菌分離鑒定、傳播方式和流行規律尚無定論,根據專家田間調查、初步研究結果及全國農技中心調度研判分析,我國各玉米主產區穗期溫濕度適合白斑病發生流行,西南地區玉米區試新品種抗病性鑒定中抗-高抗、感病-高感品種各占一半左右,東北地區田間玉米品種也存在明顯的抗感病差異。因此,我國主要玉米產區具備適宜白斑病發生流行的氣象條件和寄主品種,存在大面積流行的風險。
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,8月份,西北地區東南部、東北地區西部、西南地區等地的大部地區累計降水量50—90毫米,其中云南中西部、四川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區累計降水量100—180毫米,局地超過250毫米;上述大部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4—7成,局地偏多1—2倍。適溫多雨區氣象條件十分有利于玉米白斑病的擴散流行。
結合當前發生動態、寄主品種和未來氣象條件分析,預計玉米白斑病將在我國西南、東北、華南等玉米產區普遍發生,8—9月份預計發生面積700萬畝,總體中等程度發生,西南地區西南部和東北地區南部可達偏重發生。各地植保機構要加強基層技術培訓、普及白斑病田間癥狀,加密加力調查、掌握病害發生動態,及時研判風險、準確發布預警,嚴格執行新發突發病害信息報送制度,確保為提前預防和應急防治提供有力支撐。
用微信“掃一掃”,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,
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